成都人民公园相亲真的能找到对象吗?

成都人民公园相亲角作为西南地区最知名的”白发相亲”聚集地,已成为中国式婚恋文化的一个缩影。自2005年自发形成以来,这个相亲角见证了无数父母的焦虑与期待,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婚恋困境。

昨天成都人民公园相亲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悬挂的蓝粉两色征婚信息表。据公园值班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累计有1000多份经过报备的征婚信息表悬挂在此,其中女性信息表数量远超男性,约800多份女性对400多份男性2。这种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在全国各大相亲角普遍存在,反映了当代都市婚恋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信息集中展示是相亲角最基础的功能。在约2000份征婚信息表的容量内,相亲角汇聚了成都地区大量单身人士的基本资料。这种物理空间的集中极大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一位80后男士看到合适的女性征婚信息后,立即”主动出击”,给对方打电话:”这个电话就是你本人吧?我在人民公园相亲角看到你的征婚信息…”2这种即时对接的效率是线上婚恋平台难以比拟的。

对于社交圈狭窄的都市白领,相亲角提供了突破圈层的可能。那位1989年出生、在成都从事酒饮行业的河南女孩坦言:”平时工作节奏还行,也有双休,就是圈子小。”类似情况在都市单身青年中相当普遍——工作稳定但社交范围有限,难以自然结识合适的婚恋对象。相亲角打破了这种社交壁垒,让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有机会直接接触。

相亲角还充当了母情感宣泄的出口。许多父母长期在此”驻守”,不仅是为了子女相亲,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江女士坦言:”其实,我也在这呆够了。”她指着不远处广场上跳老年舞的同龄人说:”等儿子的婚事定下来,我想去那里跳跳舞,享受一下。”话虽如此,她依然和旁边的朋友打声招呼,换个地方,继续蹲点、寻找1。这种执着背后,是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深切关怀,以及自身无法排解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相亲角还形成了独特的同辈支持网络。长期”驻点”的父母们彼此熟识,分享信息,交流心得,甚至发展出友谊。赵阿姨已经在人民公园相亲角”驻点”长达10余年,与工作人员都成了”熟面孔”2。下雨天,她的红色书包外面套着塑料袋子,手里拿着保温杯,展现出一种令人动容的坚持2。这种长期互动形成的社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父母们的孤独感。

相亲角对婚恋观念的塑造也有独特贡献。通过直接观察成百上千份征婚信息,参与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婚恋市场的供需状况和普遍标准,从而调整自身期望。一位为30出头儿子找对象的孙大爷的经历颇具启示:他最初可能对儿子条件过于自信,但在多次尝试后,现在”希望找个和他条件差不多的对象”。这种市场调节机制虽然冷酷,但有助于形成更现实的婚恋观。

相亲角的存在还满足了部分都市人的猎奇心理。不少并非真心寻偶的人会来此”看看闹热或碰碰运气”,感受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周末尤其热闹,”由于周末有很多蓉漂一族休息,他们中间有的仍然单着的会到人民公园相亲角来看看闹热或碰碰运气”。这种旁观者群体虽然不直接参与婚配,但构成了相亲角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百和情缘婚介所助力单身男女喜结良缘       成都相亲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